四川非遗

  • 龙舞(泸州雨坛彩龙)

    四川泸州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

    2020年10月6日
    00
  •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羌笛是一种由两根长约15至20厘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的民间竖吹乐器。它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2020年10月6日
    00
  • 多声部民歌(阿尔麦多声部民歌)

    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的传唱区域,主要集中在岷江上游地区的黑水、松潘、茂县三县交汇之处。在交通闭塞的传统乡土社会中,当地人自称阿尔麦人,他们选择用“歌”来打破山峦的阻隔,打破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这些古老的歌谣不仅传承了其民族的历史和文脉,更成为当下社会交往、交流对话的重要载体,起到以歌代言、以歌为媒、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作用,在阿尔麦人的生活世界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2020年10月6日
    00
  • 多声部民歌(硗碛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指的是织体结构形态为多声部形式的民间歌曲,中国的多声部民歌主要集中在壮、侗、布依、高山、毛南、提价、苗、彝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多数采用二声部形式,少部分为三声部和四声部艺术。

    2020年10月6日
    00
  • 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

    羌族多声部民歌仅存于四川省松潘县小姓乡与镇坪乡的少数羌族山寨,在当地的羌族人民中世代相传。

    2020年10月6日
    00
  •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是土家族人在长期田间劳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边打锣鼓边演唱的民间音乐形式。土家人称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这两项农事活动均在盛夏时节进行。为解除疲劳、振作精神,土家人在劳作时以锣鼓助兴,故名“薅草锣鼓”。薅草锣鼓现主要流传在四川宣汉县的55个乡镇及周边的万源、开江、重庆开县等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巴人由渔猎生产向农耕文明过渡时期。

    2020年10月6日
    00
  • 川北薅草锣鼓

    川北薅草锣鼓主要分布在广元市四县三区境内,其中尤以青川薅草锣鼓最具代表性。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川、甘、陕三省结合部,有“大熊猫故乡”之称。

    2020年10月6日
    00
  • 巴山背二歌

    人们把从事长途背运的人叫“背老二”或“背二歌”,所以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演唱的山歌便有了“巴山背二歌”之称,其表现形态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或众人齐唱。

    2020年10月6日
    00
  • 格萨(斯)尔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2020年10月6日
    00
  • 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重庆市和四川东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2020年10月6日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