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发布,四川省两个案例入选

10月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中国旅游报社主办的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在济南发布。

非遗优秀案例发布活动现场
非遗优秀案例发布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于2020年6月启动,共征集案例179个。案例类型涉及传统节庆类非遗旅游、非遗进景区、非遗旅游线路、非遗主题场馆或空间与旅游融合等多种形式。中国旅游报社组织文化和旅游领域专家、学者评议,最终遴选出20个优秀案例。其中,四川有两个案例入选。

这两个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案例好在哪里?看看点评专家们怎么说:

四川崇州:竹艺村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绽放

【专家点评】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管理系主任杨红:

四川崇州的道明竹艺村是传统工艺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值得借鉴。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入选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基于这一资源禀赋,当地积极实践了文化守正创新、艺术点亮乡村的发展路径。

竹艺村公共空间
竹艺村公共空间

其一,建立并发挥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平台作用,推动道明竹编传统工艺的整体性提升,使其能够在乡村文化、产业、人才振兴中发挥聚合力量;其二,乡村因竹艺而美,让非遗有机融入乡村民居、景观与景点,使得当地乡村旅游特色鲜明,形成差异化优势;其三,用文化创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有机链接,让道明竹艺成为当地新经济新动能,吸引创客、延伸产业,提高竹产品附加值。


在道明竹艺村这个案例中,看到了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在外来游客、创客与当地社区的互动中,乡村吸引力增强了,吸引和留住了“新乡贤”,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川成都:“锦绣成都”研学游 展示非遗魅力

【专家点评】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旅游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金山:

“蜀”,即为“蚕丛之国”,古蜀国第一个王朝以蚕丛自称,三国时又留下了“锦官城”的美名,是我国桑蚕丝绸业的起源地。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由蜀江锦院开办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系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示范性保护基地,更是全国唯一拥有全套手工蜀锦制作工艺的织造场所。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中小学生参观蜀江锦院蜀锦织绣
中小学生参观蜀江锦院蜀锦织绣

近些年,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大力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的“锦绣成都”青少年非遗研学旅项目,采用“旅游+文化+体验”的形式,包括“耳听”(非遗课堂);“眼看”(蜀锦蜀绣文物藏品及观摩锦绣织造/刺绣制作现场活态演示);“手学”(蜀锦蜀绣手工制作体验)三大活动版块。充分借助国家大力推动研学旅行发展的大背景,2019年先后组织开展公益性展览、社教活动、学术交流活动14场次,参与人数逾1万人次,其中青少年中小学生逾6000人次,吸引了大量中小学生前来参观体验,这与以往相比有了显著的突破,提高了中小学生对蜀锦织绣非遗文化内涵的认知和体验,唤起强烈的非遗传承意识,取得有丰厚的社会效益。

本次发布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案例,对于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开拓文旅融合的新思路,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注入了更大的内生动力。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